初时歇烟雨,半酣许笙歌 ——西塘之旅
经过两天的出游回到学校,疲惫一洗而空,就好像回到了母亲大人的怀抱。是的——
洗个澡,吃个饭,把未洗的一副一股脑丢到桶里去,坐下来,剥一颗回程时顺手买的橘子,感受味蕾被浸润的滋味。
比起出游,能够安静地待在寝室偶尔也让人觉得幸福。但是,不管是宅着还是出门,只要这一刻,我愿意,我欢喜,开心地去对待,都是对现在生活的完美利用。
我是就是怀着满腔的期待前往西塘的,但这次旅行,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,恐怕只能是失望了。
当然,这种“贬到家”的形容,也不是说西塘真的有那么差劲。但人总是不能理性地面对想象与现实的落差,会失望也是常情。毕竟,网上的很多所谓攻略、所谓游记,都将西塘写得太好太好,给读者留下那么棒的印象,超脱现实的棒。
还是掀起她绝美的面纱,说一说我所亲身感受到的西塘吧。
周庄、西塘、同里、乌镇,并称江南四大水乡。既是顶着这样的名头,便让人不得不先提提这儿的景了。
这个小镇,是依水而起的,可以这么说,无论你站在西塘的哪一个角落,举目远望,都能见到那条河。沿着小河,植有柳树。水、桥、柳、石板路,至此成为一个水镇的条件便已备齐。再细观便发现:柳并不那么有生机,像是久置蒙尘的相机所拍摄的照片,失去了饱满的色彩;水也绝非清澈,而是呈现出一种似碧非碧的油腻光泽;至于桥,也没什么可说的,是大多数人看了也只会觉得“这是桥”的程度,足以完成作为“路”的职能,也给这添了少许韵味,但也绝没有到让人驻足而视的程度。
单纯的“风景”便只能描绘至此了。若是加上我个人的感受,便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娓娓说来。
抵达西塘,是在下午,10月6日,国庆的倒数第二天。从余杭到杭州东转嘉善南再一路奔波而来,已经是一店多了,真是身也疲惫,腹也空空。拎着愈行愈显沉重的行李,吞吐着炙热灼喉的空气,飘荡在一眼望不到头的拥挤人群中,找不到栖局的旅馆,也觅不着歇脚的椅子,木然前行,机械般前行,随着人流推进,行向不知何处的前方。
困。累。焦躁。心塞。
最终无助地停驻路旁,给旅馆的老板打电话。用零星语句简要描述自己的位置之后,在原地发呆。愣愣地望着夹在两条石板路中央的河道,望着绿的发腻的河水,望着水面上漂浮的油光,心中只有后悔:特意跑到一个这样的地方来玩,是不是无比可笑?
当时对西塘真的是全无一点好感。而对它厌恶的减弱,是在那一天傍晚。
漫步于游人渐少的小路,和好友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,享受着晚风带来的微微凉意。道路未熟,四下闲逛,未几觉得倦了,想要回程,又嫌时间尚早。在送子来凤桥上小憩,讨论接下来的行程。
静坐一会,想起先前经过的印象笔记的特色小店,倒头寻了过去,写明信片。
初时歇烟雨,半酣许笙歌
西塘古镇,烟雨江南
身临此处,念起远方
愿卿安
特意挑的是带有羊皮纸色泽的手绘明信片,用黑笔写下剪短文字,就着店里的印章和印泥按下朱红的“烟雨江南”。
罢了,并着邮费递与店主。转身出去。
西塘有很多这样的店,共同点是买特制笔记本,除此之外,还各有各的特色。
方才那一家,整个店面都贴满了纸张,柜子上,墙上,桌上,天花板上……纸上全都是游人精心写下的寄语,不只是说与自己,还是他人。坐在那样带着纸页清香的小店里,不论是谁,都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文艺起来吧。
有的则是力推慢邮业务,此时此刻写下心情,在几月后或者几年后再寄给自己。当经历时间冲刷的“我”收到涉世未深的“我”的来信,看着略显幼稚的文字时,会是怎样的反应?唇角微扬?满腹怅然?还是无言哽咽?
迈着平稳的步子从又一家店走出,对好友的思念被温和的晚风渐渐抚平散去,心情回归安宁。偶然远望,见到河心灯光一两点,摇曳出尘。与友人对视一眼,凑近,伸长脖子望过去。终于看清那是一朵纸折的莲花,当中固定一个圆形的蜡烛,点上火。于暗夜中在河心摇曳。
心神也随之起伏荡漾,刹那间眼前浮现无数场景——
即墨,烟火,华灯,像饼一样的圆月,并肩坐立的四人,以及那句无比郑重这说出的“承君此诺,必守一生”的誓言。
人间,清池,夜色,放眼皆是的华灯,澜渊,篱清,无声动用的术法,只为瞧见,那一日,花灯之内,他所写之名。
……
一张又一张的画卷在脑海里展开,翻腾,汹涌出名为“情结”的浪花。
静立河畔,垂首望着掌心的灯。身畔笑闹熙熙攘攘,心中独守一片安宁。屈下身子,吃力地将手中的河灯送入湖中。烛光跳动,点染她情意绵绵的眼。她站起身来,目送花灯摇摇晃晃着远去,在满目的光中融成毫不起眼的一点。少女有些忐忑地攥紧了手中的帕子,阖目祈祷,只为花灯能行往心上人跟前。
她……
是谁?为什么会出现在我眼前?是来生的我?还是前世的我?
但此时此刻,我做不了画中人,只能用满怀欣羡的眼神望着她。直至一阵桨声划进来,破开思绪。
那是一艘极其简陋的小舟,舟上有一个拿着网的老爷爷,身侧放一个麻袋。老爷爷正在将水面上漂浮的花灯捞上来,动作极其熟练,但也能看出略微的吃力。方才疯狂地涌上心头的欲望也偃旗息鼓。
不放花灯了。我笑着对友人说。
恩。捞这个太辛苦了。她笑着回应。
捞灯的爷爷在水里不停地捞,买花灯的人在上头不停地买,这样诡异的相处模式我不愿意也不忍心参与其中。
放花灯的念想作罢,夜色已深。西溪虽是景区,但更是居民区,两个女孩子半夜游荡也不安全,于是回去休息。
次日清晨,弃了赖床不起的朋友出来吃早饭,就近选了小店用餐。一碗馄饨,充满家常的气息,味道相当的不错。
说到西塘的食物,就不得不提这儿的小吃了。街道两侧近四分之一的店是小吃店,芡实糕、药膳酥、霍老太臭豆腐……各种各样的小吃,足够让最顶级的吃货也心满意足了。美中不足的是,同一样小吃,有很多地方同时在卖,虽说做出来的味道和口感不尽相同,却也免不了让人心神厌倦。
具有相同缺点的是这里的小商品店。店主选取有趣的商品,刻意营造小资情调,初见尚觉有趣,见得多了,便心神麻木。反觉得他弄巧成拙。
还值得一提的便是这里的酒吧街,整整一条街道,数不清的店面,有着各自的风格。每至夜晚,霓虹璀璨,灯火辉煌。并未进去,故不详说。
用完早餐,满心惬意,站在湖畔看了看打闹的孩童,返回住处。再与朋友一同出来,准备逛一逛再回学校。
或许是因为已经到了国庆的最后一天,游人比前一日少了很多,也终于能够在白天轻松地行走了。
中途路经游船中心,无论如何也想做一次船,才不觉遗憾。找到售票点时,已停止售票,窗口重新开启要等近一个小时;又不按人收费只按船出租。斟酌时间,虽觉惋惜,仍是放弃了。从嘉善到杭州的车票早已买好,不敢耽误。
离开售票点,随便择了一个路前行。渐渐远离景区中心,视野开阔起来,去除嘈杂的人声,连先看看来无味的景物也显得可爱了不少。
惬意前行,临近出口时看到对岸一栋古色古香很漂亮的建筑,新致勃勃地拉着朋友找通彼岸的道路,不知不觉出了景区,后来才知晓是别人家的房子,倍感可惜。
西塘之旅就此结束。下午,夜晚,清晨,这儿的每一个时间段都有着不同的风采,都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。它给过我很大的失望,也给过我小小的惊喜。我看到了多面的西塘,也相信它还有更多或好或坏的面等我去发掘,但我很笃定,我不会再一次踏上这块土地。
有些地方,去一次就足矣。西塘便是如此,它有着小家碧玉般的景色,却少了气度,少了风情,并不足矣给予游人真正的触动,此为其一。其二,商品店面单一化太过严重,容易让人审美疲劳,其余的成分则过于生活化,或许说,这里就应该作为一个生活区,而不是景区存在。西塘,这个,在管理制度上真的存在很大的缺陷,或许开发者的目光根本不曾停驻于此,来考虑考虑旅游者的体验吧。
是以,对于没有去过的人来说,还是有一观的价值的。但绝不要抱有太大的期待。因为这里终归到底,也不过就是一个“景区化”甚至说只是“商品化”了的生活区罢了。
至于那个看上去非常有爱的标题,则不过是为了满足我那颗伪文艺之心而取罢了,再则纪念,那个店里,择中的明信片,写下的文字,想起的人。